Thursday, March 15, 2007

[A Beautiful Mind]《有你終生美麗》

一直想著要看2002年奧斯卡的最佳影片《A Beautiful Mind》,想了好幾年都錯過了它,終於從同事處借來,好好的把它看過了。

兩個多小時長的影片,情節都很是引人入勝,Russell Crowe所演的John Nash博士從年青求學到年老獲獎的故事都詳細道來,Nash學習與工作時遭遇既是匪夷所思,也讓人同情難過,而在求醫的過程也叫人為之傷心心痛,同時亦感到Jennifer Connelly飾的太太Alicia Nash的偉大,要知道這劇本是真人真事改編,Alicia得知丈夫那駭人嚴重的病情也竟能多年守候,一直不離不棄並擔起家庭生計,談何容易。幸好丈夫終於因為好學仰慕的學生而重拾信心,找到如何再投入生活的法門,並於老年時獲頒諾貝爾獎,十多年來被當成瘋子,哪知年輕時的革新論文竟深深的影響了世界多個學術及社會應用範疇。

故事本身當然出色,拍攝與及演員很叫好,Russell Crowe的角色並不易演,除要由後生演到老之餘,還要演好多個甚為不同且又極為難演的心理狀況,難以想像要常常糾纏在疑幻似真的思想,處於精神世界與真實社會的邊界,當年他能獲奧斯卡的提名雖不獲獎但已是實至名歸。Jennifer Connelly的角色也甚為討好,從無憂的太太,到某天變得為丈夫的病況而擔憂頻撲,斷而為生計付出得更多改變更大。註︰女主角就是二十年前的《Labyrinth》《魔幻迷宫》中的可愛女孩,長大了還是美。

筆者非常喜歡這齣電影,誠意推介它。

後記︰筆者多年前已經認為有些天才或者是思想格外敏銳的人,他們都可有種能力讓自己跟自己溝通,在現代的心理角度看來可能就是思覺失調或多重人格障礙,但也正正讓他們即使獨處的時候,即使身邊的同輩已能力不及無法跟得上他的時候,他也能保持「討論」,不用「一個人」走,以上純為筆者個人意見。

Tuesday, March 13, 2007

《禪到橋頭自然直》

多看了一本說襌的書,這次的不再是由葛雋先生所著的,而是陳沛然博士的作品,倆風格截然不同,前者的是由散文所編,後者是分章分節的。

陳博士的這部作品有一點好看之處,是他會引用較多禪宗故事,附有出處,亦有詳細解說。可是,他把襌的應用那部分卻不大好看,一來太過勢利的說從商賺錢,二是他所說的都略嫌太空泛,缺乏說服力,有點浪費了襌的智慧。

Monday, March 12, 2007

《秋天的童話》(1987)External Link

「在森林和原野是多麼的逍遙,親愛的朋友啊你在想甚麼…」

一段簡單的童謠,襯托出一個童話,這是一個秋天的童話。《秋天的童話》是二十年前的作品,除了是八八年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最佳影片得主,也是香港愛情片中的經典。筆者兒時看此片時尚未懂得欣賞,只感到船頭尺與十三妹的相處很是有趣,印象尤其深刻的當然是「茶煲」和「舢舨」。其後每次重看此片才更懂得如何欣賞當中的感情事。今天晚上電視又再重播了,依然給迷上了,沒法子錯過它。

故事的主人翁是周潤發飾演的船頭尺和鍾楚紅飾的十三妹,廿三歲的十三妹為相會留學的男友而隻身赴美,弄至失戀下場,遂投靠紐約當地華僑船頭尺,一個童話便徐徐於布克蘭橋伴的舊區開始。船頭尺日久生情,渡過了三十三歲才有初戀感覺的秋天。故事極為細緻卻又點到即止,恰到好處,難怪叫人再三回味,二十年後再看都不覺過時,反更顯得童話的味道。

鍾楚紅,一雙濃密的眉毛是她的標記,使她美艷動人,她的美在於風韻,是種獨特的氣質。她所演的十三妹散發很多不同感覺,可以看到她的少女心,也可以看到她因感情路上遭遇的成長。男主角周潤發則演活了船頭尺這個小人物,他的小動靜和口吻充滿訴服力,他的角色與十三妹本是兩個世界的人,年齡及個性都格格不入,愛情怎也想像不到會在他倆之間萌生,然而但凡看過此片的人都會認同,船頭尺所持的心思的確會讓觀眾為之動容,幻想他與十三妹真有童話的發生。

後記︰早前有一段關於秋片的風波,電檢處最近要求刪剪此片部分片段,引起大眾很大的爭議,最後無線電視於今晚播放的版本刪除了其中兩句對白。此事卻令筆者感慨當局的文化標準竟在倒退。

Friday, March 09, 2007

《十兄弟》

《十兄弟》與《迎妻接福》是無線電視兩套同期播放的劇集,由於《十兄弟》本是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如今由潘嘉德監製改編重拍,不少朋友們都以為這是套賣弄特技的製作或只是舊瓶新酒,而且由成人演人員演孩童角飾總難討好,故他們都只有看《迎妻接福》一劇,然筆者覺得十劇實比迎劇勝出幾籌。

筆者仍深刻記得從前看張瑛主演的黑白電影版本,那時的拍攝技巧及視覺特技於今日的標準看來很是兒戲,但每次重播之時,筆者依然每每看得津津樂道。其後電視及電影都相繼出現多個不同版本,都不及黑白電影那個版本。到了無線電視播放現在的版本,便抱著好奇的心態看看十劇在故事上能否有所突破。

筆者看過十劇後,叫好稱讚。最先讓人看到的是豐富的電腦視覺效果,以本地電視劇評價,特效運用非常出色,亦沒有虎頭蛇尾之感。最令筆者欣賞的其實是故事劇情,大膽跳出舊有的框框,創新之餘,卻保留著原有故事的神髓,令原本簡短的傳說成功編為廿集劇本,劇情豐富亦無冷場。

陳大蝦與紀巧兒在新版本中變了有名無實的夫婦,十兄弟的異能要經過成長才逐漸發現,劇中的溫情來自十兄弟的分散與重聚,故事亦平均安排各兄弟的合作及排難經過,結局兄弟們於海中大戰巨魚,算是懷念當年黑白電影十兄弟續集中的劇情吧。故事結尾再沒有萬家柴,卻更是感動,想不到十兄弟要與父母分離,賺了筆者不少眼淚。

《天龍八部》電視劇

最近深夜亞視又再重播內地幾年前製作的《天龍八部》,筆者認為這個版本是至今最好的。此劇由內地資深製片人張紀中監製,張擅拍武俠及歷史長篇,更深受金庸賞識,陸逐拍製金庸名著,筆者亦甚欣賞其製作認真,將幕幕武俠場面拍攝得入木三分。

從前看過無線重拍的版本,那是由黃日華飾演喬峰一角,其時認為他的演繹很是出色,然而當看過胡軍主演的內地版本,便感到胡軍是真喬峰,他的演出霸氣攝人,正氣澟然,令人懼怕。其實這已是第三次看此版本的天龍八部,故事依然感覺吸引,喬峰或者蕭峰是個可憐可悲的英雄人物,其武功及品格極為卓著,可是遭遇堪虞,自少在漢人江湖成長卻受各人排擠,欲遠離是非卻又給身世之謎所迷惑,為了阿朱醫傷被迫獨力血戰聚賢莊,更與出生入死的丐幫長老們舉杯斷義,這些都讓人替此英雄難過,但最叫人為他痛心的莫過如喬峰竟因為一個不應該的誤會錯殺了心愛的阿珠,無論看過多少次,每次看到這段情節都使筆者心酸淚流。

筆者心目中想讀的金庸小說有三,《鹿鼎記》已在年初看完了,剩下的就是《射雕英雄傳》和《天龍八部》,緃然對這些幾個故事都很熟悉,還是想從文字的空間去了解金庸的世界。

Wednesday, March 07, 2007

《師生情緣又豈在朝朝暮暮》

師生情緣既是書名,也是實況,這本書是前年夏天我的老師送贈的,到近日從架拾起並把它看完。

此書全無商業味道,其實是輯錄了三十位老師(當中也包括我的老師-郭老師)對學子的心聲文章,以及學生的閱後感想。學生時代,總是學生寫文章給老師的,我們甚少看老師寫的文章,何況更是心聲。書中記述的有老師怎樣努力應付學生的不同背景,如何擔憂某些學生,也有課內課外的瑣事,亦有老師為一些令人沮喪的現實而感慨,每一篇都是有血有肉的,無論如何我們的老師都從沒有放棄過教育。

我也曾是個學生,明白學生總是會挑戰學校制度,不時跟老師作對;我也試過教導學生,心知為人師表的如何心力盡出。面對書中不少的故事都有頗深的感受,我也從中學多一點教育的智慧。

此書應被推介給莘莘學子閱讀,定會受感染一二,對您的老師將更尊敬。學生多以為老師只偏愛品學兼優的學生,身為二三線的學生便會以為不被老師關切,讀過此書之後,您或許會知事實正好相反,老師給這些同學付出實為更多。尊師重道,聽來老套,實在是學生應有的態度。

後記:感激郭老師,從前我是班裡(從尾倒來)數一數二的學生,而她待我卻是亦師亦友,眨眼現已是十年加上半載更久的師生情緣,還感激她一直以來對我的關愛和為我擔心,現在我的閱讀興趣也是她數年前帶給我的。那時資質頑劣的我的中國語文一塌糊塗,老師怎麼努力,我也似乎是不受教的,原來當時老師發的是內功,現在若讓她看到我會寫一點雜文的話,想她也會感到丁點兒安慰吧。

後記二:老師跟我生了情緣,我也有學生跟我成了友好,教育就是這樣的薪火相傳。

Sunday, March 04, 2007

只緣海內存知己

今夜跟友人Ivy談及與知己分隔兩地,友人很是厲害,呈上一首詩,看後大讚,字美而意準。現轉貼跟讀友分享,望大家欣賞,亦願讀友們遇有知己。為不叨他人的光,便在網上試尋其出處,原以為好文之士網上隨筆,原來是梁羽生的大作《白髮魔女傳》中人物卓一航所題的詩,小弟可真孤陋寡聞,慚愧慚愧。

別後音書兩不聞,
預知謠諑必紛紜,
只緣海內存知己,
始信天涯若眦鄰。
歷劫了無生死念,
經霜方顯傲寒心!
東風盡折花千樹,
尚有幽香放上林。

- 摘自《白髮魔女傳》梁羽生.

《教兒執善-教兒育女大智慧》

兩年前看過幾本葛雋的書,上星期又看完一本,一直沒有時間來寫些讀後感,直到現在可以了。

葛雋是位本地教師,曾在報上專欄撰稿,風格形式多是禪家故事來討論時事或處世之道,由於他的教師背景,他亦會說些對教育的見解。我沒有從報上看過他的作品,但是他的書都是將他過去的專欄文章根據主題分類後輯印成書,之前曾看過他的《你的生活可以很「禪」》和《創意禪》,雖說是禪,卻不深奧,非常生活化,讀起來很舒服,其中禪宗的智慧很是發人深省,有時同一個故事或同一段佛偈可有多個體會。

這次看的是《教兒執善-教兒育女大智慧》, 顧名思義,內容是針對如果教育兒女或兒童諸事,與其說教育兒女,其實不少篇幅都是教育父母,指導父母該如何跟子女相處,心態該如何,怎樣發掘子女的長處,如何更正面正確的面對子女的成長,尤其他們的學習差異情況。亦有些文章是批評教育發展,或某些教育者的功利成見。

個人頗喜歡葛雋對禪的解說,但這本書卻沒有之前提及的另外兩本作品那麼高水準,主要是因為本書的內容不時相近重覆,或許之前從報上刊載而又合符本書主題的文章數量不夠,不足以編撰成一本書,若只輯成半本較薄的書,反而會恰到好處。

後記:不少父母經過成人化的洗禮後,似乎都會把自己也曾是小孩學童的那段記憶關起來,要是我們能多站在小孩的身份去理解他們,不少問題都可以簡單化,讓他們的心態得到改善,比強要他們服從來得優勝得多。子女都希望父母是講情理的,父母都以為自己做到了,可是卻常常理不通的時候便來發號施令。兒童多是好奇,而且他們的眼光不時比大人更銳利,還未學懂成績分數前,他們已懂得欣賞別人的能力(去挑戰你的能力),本人其中一種跟兒童打交道的方法就是讓他去欣賞敬仰你,再讓他明白你,往後的相處便容易得多,跟本不用下軍令。